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3篇)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3篇)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3篇)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1

  第 22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 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 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淝水之战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是历史的进步。并借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3、西晋的灭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采取顺果推因的方法,提出“西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教师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方面思考。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首先提问: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15个政权中,有没有哪个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如果有,它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与之对峙的是哪个政权?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估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黄河流域。与之对应的南方政权是东晋。教师继续提问: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他的领导人是谁?他想不想统一全国?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以表格总结)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教后感: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慌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间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能力: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过程:

  (一)创设链接、激情导入

  说出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完成以下问题: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魏灭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控制魏国大权。首先灭掉三国中国力最弱的_____。

  (2)西晋代魏:266年,他的孙子       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      ,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      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

  (4)西晋灭亡: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几十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国力。

  从东汉末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时,人数达到几百万。内迁各族超值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3XX年,内迁_________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淝水之战新课标第一网

  背景:(1)东晋建立:317年皇族     重建晋朝,都城在      ,历史上称为东晋。

  (2)前秦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_____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_______重用汉人_________为丞相,励精图治,迅速强大起来,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________流域。

  概况: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相关成语有:         、           、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从东汉末年开始,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了解发展情况:修建水利工程,大批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__________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_________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论从史出

  .材料1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阅读材料回答:

  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五)反思感悟、归结升华

  说出学习本课的收获和感想,

  (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国鼎立的国家中间,存在时间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那一个?

  a、魏国、蜀国 b、吴国、蜀国 c、魏国、吴国d、蜀国、吴国

  2、下列曾经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

  a、魏国b、蜀国c、东晋d、西晋

  3、下列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朝代是(   )

  ①魏国②西晋③东晋④前秦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草木皆兵的成语源于(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

  5、西晋后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好 

  b、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

  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 

  d、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6、自三国末开始,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出现的现象是(  )

  a、封建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北方之间民族矛盾尖锐

  d、对外贸易起步,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二)、关于民族迁徙和江南经济的开发,请回答:

  1、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请你写出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2、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迁徙有两个高潮,一个是东汉末年,还有一个是什么时候?其人口主要向什么地方迁徙?

  3、江南地区能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