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精选3篇)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篇1
第一节 科学技术
教案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内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2.第三次的科学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世界性浪潮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二、本节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教学设备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教学要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3.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上个学期学习了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了解一下20世纪中期之后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导言,指导学生把引言部分划分为四个主要内容:(一)从时间、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二)阐明了学术上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思潮不断涌现。(三)着重介绍世界性教育改革出现的新背景。(四)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独具特色的亚、非、拉美文学,具有众多思想潮流的西方文学艺术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文学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同时指出现代文化呈现出的多元化的特点,教育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都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科学技术”。讲授新课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提问: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时间?(学生看书后回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时指出这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终止。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呢?(学生看书后回答。)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板书)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可以要求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克隆羊“多利”》以及表格《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这些图表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科技革命的兴起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我们已经学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列图表。(屏幕上出现图表)学生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板书)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再补充指出。)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板书)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xx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板书)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板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板书)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回答,教师总结指出。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提问:邓小平在1978年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过什么论断?学生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体现这一科学论断的呢?学生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通过对西方国家和苏联工业生产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当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结论。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板书)提问:同学们能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吗?学生阅读小字后回答:表格《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清楚地反映出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变化。问:同学们能从衣、食、住、用等方面结合现在实际情况谈谈吗?(学生讨论回答。)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请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了解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高速信息公路计划”,西欧国家的“尤里卡计划”和日本政府采纳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立国”口号。以此充分理解教材中《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的一段话: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板书)问: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今天,赢得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时间、特点、影响三个方面了解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我们看到这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每一位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布置作业1.世界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些方面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篇2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二节 学术思潮和教育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世纪新的学术思潮的不断涌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科学的重要成就;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未来学;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各国教育更迅速发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点。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现代新的学术思潮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念。
2.通过对现代教育战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当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本节难点: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
一、学术思潮
1.西方哲学的发展
2.世界史学的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巨大进展
4.西方的未来学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节课我们来了解20世纪的世界学术新思潮的出现和教育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学术思潮
1.20世纪哲学的发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阅读学术思潮的哲学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
在哲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历史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看待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史学观对社会主义国家基至对西欧的历史学影响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对历史解释存在公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
(2)一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西方史学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学家开始探讨文明发展的规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没落》和《历史研究》。二是从法国开始,史学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欧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史学。
除了苏联、西欧史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国的历史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进步主义学派的史学,代表人物彼尔德;有新保守主义史学;有新左派史学以及新社会史学。不同的史学观都和当时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3.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简单了解什么是“凯恩斯学说”,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纪的西方未来学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未来学?学生回答:未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科,特别注重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提问:为什么现代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培养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力量竞争
正是由于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许多国家竞相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1)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这是改革的重点,因为基础教育质量决定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
(2)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课程设置综合化。
(3)建立继续教育的体制,即加强学前和成人教育,因为幼儿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
(4)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各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都能适时接受恰当的教育。
(5)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课小结
现代学术思潮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优秀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况。
2.如何认识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篇3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节 文学艺术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和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通俗音乐;电影;亚非拉美文学的崛起。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认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许多优秀作品,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享誉世界。
2.认识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文学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的发展更加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解冻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俗音乐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形成现代文学艺术的正确概念。
3.通过分析苏联文艺、西方文艺、亚非拉美文学相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亚非拉美文学。
本节的难点:50~80年代的苏联文学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文学艺术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2.“解冻文学”
3.60—80年代的文学
4.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
二、西方的文学艺术
1.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及代表作品
2.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3.通俗音乐
4.电影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1.亚洲和非洲的民族主义文学
2.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世界上存在哪三种类型的文化?”学生回答:有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三种类型。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苏联的文学艺术
1.苏联文学
苏联文学泛指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熟阶段相联系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无产阶级文学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时代的文学。狭指苏联时代的文学,或称“苏维埃文学”。请同学阅读课文后,按照时间段,整理苏联文学的概况。教师可用如下图表讲解。
20世纪上半期 赫鲁晓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文学生机勃勃。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十月革命后,出现了大批反映苏联社会巨大变革的优秀作品,享有世界声誉。 文学界提出了“写真实的生活”等口号。文坛局面既活跃,又相当混乱。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反响很大,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 勃列日涅夫时期文艺思潮日趋平稳和消沉。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文艺作品的审查制度被打破,一些过去被禁止的文学作品大量发表,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2.苏联艺术的显著成就
可以简单介绍一些苏联的一些著名的影片、音乐、舞蹈。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了解了苏联的文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学艺术。
二、西方的文学艺术
1.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
请学生阅读课文后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列表。
国别 作家姓名 代表作品 特点
英国 萧伯纳 《苹果车》
法国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多夫》
美国 德莱塞 海明威 《美国的悲剧》
《老人与海》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提问:什么是现代主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现代主义是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30年代后又有新发展,影响遍及世界。它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问: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社会根源:畸形发达的政治影响。垄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物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精神道德为前提的。物质、精神发展的脱节加上经济危机给人造成的乍冷乍暖的经济气候,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创伤。
(2)思想根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急剧变化,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念等,用抽象思维取代具体感受的哲学和社会思潮。
(3)政治根源:国际政治上的世界大战,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恐怖无疑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人们心头,使人们心里危机重重,甚至发生变态。现代主义就反映了这种心态。
请学生看书后举出现代主义文学及艺术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学生归纳。
现代主义文学 { 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品有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新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品有法国萨特的《恶心》、
《自由的道路》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派文学:代表作品有美国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现代主义美术 { 立体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用线条、块面和体积表达画家的
主观感受)
表现主义派:着重表现画家对经验的情感反映
波普艺术:比较贴近公众生活
3.通俗音乐
可以收集一些各种通俗音乐(爵士音乐、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迪斯科),边放给同学听,边简单地介绍它们的特点。最后指出通俗音乐的结构比较短小简练,常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并强调即兴性。它的节奏强烈、清晰。
4.电影
电影是20世纪的艺术。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他们看过的著名影片及感受。然后教师简单介绍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诞生日是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在巴黎首次放映。先是无声的;20年代末进入有声片时期;30年代出现彩色电影。二战后,各国各民族电影兴起,电影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50年代以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出现。
三、亚、非、拉美的文学
现代时期,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运动空前高涨,亚、非、拉美的文学也随之崛起。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如印度的泰戈尔、普列姆昌德都是这一时期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朝鲜文学、非洲文学也都有长足的进步。
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了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它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成为拉美文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最著名作家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本课小结
我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已从世界现代文学艺术成果中汲取了必要的营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仍应“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布置作业
1.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成就。
2.简述20世纪通俗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