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通用2篇)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通用2篇)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通用2篇)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篇1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    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 ,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篇2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1.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3.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4.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2.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回答问题:

  ①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②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③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④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课堂归纳:框架总结本课: 

  社会生活的的变化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易服、改称呼等

  课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