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通用13篇)
大洲和大洋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篇4
一、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 [由历史事件导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 _ _ _ _ _ _ _ )的前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般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人。】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_ _ _ _ _ _ _ )有幸成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他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一大步) EG: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这是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其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也说过一句同样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承转】水星无水,地球少地,看来人类真的把地球与水星的名字给颠倒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出示图2-1 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讲解与提问】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图上白色代表大气,黄色代表陆地,蔚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住了,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继续提问】从海陆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可让学生看饼状图,也可以让学生从图2-4上估算一下。)【板书】一、海陆分布(陆海三七分)【承转】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承转】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黑板出示挂图【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引路读图】① 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② 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③ 南极洲呢?④ 各大洲的大小关系如何?⑤ 仔细看图,各个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⑥ 读图活动:说说的位置关系?谁能说一说我们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⑦ 学生活动(上讲台、边指图边讲):以上面的历史事件(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为例,你作为事件中的主人公,请你说说你当时远行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到过哪些地方,还能讲讲你途中碰到过的事或物吗?⑧ 你还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吗?印弟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百慕大三角谜区在哪里?等等。【承转】每一个大洲都是一个整体。大洲内部我们又可以分几部分来认识。看图2-3【提问】大洲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 大洲 〓 大陆 ╋ 岛屿【提问】观察图2-3,用你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陆、半岛和岛屿。【承转】大洲与大洲往往远隔重洋,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板书】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图) 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150米);鱼类资源;石油(钓鱼岛、我国南海石油开采);可燃冰等。 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 生存的空间: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国防的前线:[学生总结](由学生总结)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老师总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脚步的加快,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又一个生存的空间。 【自我测评】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轮廓)。
【课后感】
大洲和大洋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二)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3、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学习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
三、学习难点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四、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么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国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杨利伟叔叔给我们带回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太空照片)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美不美?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更像我们的眼球,水润而有光泽,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讨论总结你们小组发现的现象,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大显身手。
(二)a、水球,地球?
自主构建,合作探究
课件:1、南、北半球 2、东、西半球 3、水陆半球
4、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5、世界海陆分布
展示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积极发言,师加以鼓励。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2、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陆地;
3、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等。
师: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为什么不叫水球却叫地球呢?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原苏联宇航员也有此困惑,那就由同学们为他解答吧!
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如果我们能像美人鱼那样能够生活在水里,那地球将不会叫地球啦!宇航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同学们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说你们才是最棒的,世界的未来属于你们!
其实人类探索认识地球面貌经历了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列举出人类认识世界而作出杰出贡献的探险家?
生:张骞、马可•波罗(意)、郑和、哥伦布(意)、麦哲伦(葡)……
师: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b、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上这大大小小的陆地和海洋我们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同学们根据地图,小组同学讨论解释下列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海洋、大洲。(出示课件)并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岛屿。
观看地图,自主学习
学生到台前回答。
2、陆地和它周围的岛屿叫大洲,那全球共有几个大洲?分别是哪几个呢?(东西半球,大洲大洋图)
生: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师同时再鼓励。
师: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呢?同学们看,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南北两两对称。(课件)
生: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师:哪个大洋的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呢?(课件)
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讨,展示交流。
3、下面各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以下问题。一定要大胆踊跃。(课件展示)
① 主要位于半球的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② 各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北美洲。)
③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
④ 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非洲、南美洲。)
⑤ 北冰洋四周有哪三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⑥ 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4、小游戏:哪小组的同学能够到前面来,分角色摆出大洲的和大洋的分布图。
生练习游戏。
5、洲与洲之间都有界线,有的以山脉、海峡,有的以运河,下面同学们阅读30页2.7,
小组讨论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结合后面地形图,看还有哪些大洲是以运河或海峡为分界线的呢?
生总结发言,师补充,鼓励。
(四)练习题:一、选择题(集体完成)
二、填 图 (小组成员)
(五)总结
1、教师鼓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我们要由衷的喊出:我们以生活在_为自豪,十几二十年以后,亚洲人以_为骄傲,在此老师以一首《亚洲雄风》为你们呐喊,加油!会也算是对本节大洲和大洲的总结。(师开始唱)
2、收获季节到了,哪位同学谈一下本节的收获。(学生谈)
(六)作业布置
课下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绘制大洲大洋图。
(七)尾声:同学们,本节课即将结束,愿你们随着歌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音乐:亚洲雄风响起)下课!
大洲和大洋 篇7
大洲和大洋一、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由历史事件导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 _ _ _ _ _ _ _ )的前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般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人。】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_ _ _ _ _ _ _ )有幸成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他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一大步) eg: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这是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其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也说过一句同样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承转】水星无水,地球少地,看来人类真的把地球与水星的名字给颠倒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出示图2-1 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讲解与提问】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图上白色代表大气,黄色代表陆地,蔚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住了,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继续提问】从海陆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可让学生看饼状图,也可以让学生从图2-4上估算一下。)【板书】一、海陆分布(陆海三七分)【承转】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承转】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挂图【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引路读图】① 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② 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③ 南极洲呢?④ 各大洲的大小关系如何?⑤ 仔细看图,各个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⑥ 读图活动:说说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谁能说一说我们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⑦ 学生活动(上讲台、边指图边讲):以上面的历史事件(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为例,你作为事件中的主人公,请你说说你当时远行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到过哪些地方,还能讲讲你途中碰到过的事或物吗?⑧ 你还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吗?印弟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百慕大三角谜区在哪里?等等。【承转】每一个大洲都是一个整体。大洲内部我们又可以分几部分来认识。看图2-3【提问】大洲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 大洲 〓 大陆 ╋ 岛屿【提问】观察图2-3,用你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陆、半岛和岛屿。【承转】大洲与大洲往往远隔重洋,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板书】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图) 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150米);鱼类资源;石油(钓鱼岛、我国南海石油开采);可燃冰等。 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 生存的空间: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国防的前线:[学生总结](由学生总结)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老师总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脚步的加快,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又一个生存的空间。 【自我测评】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轮廓)。
【课后感】
大洲和大洋 篇8
第一节:与反思
发布者: 彭绍云
第一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地图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 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 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 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 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 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 地球、地球
2、 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
2、 要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 本课要按排学生一定的课堂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大洲和大洋 篇9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达一知识点后,围绕“既然我们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一个梦”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大胆想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七大洲四大洋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动手拼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胶带纸
课堂实录:
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生:杨利伟。
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
生:陆地。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小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生:海洋面积大。
师:是的,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吗?
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生:我觉得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
师:佩服他们什么?
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齐声地)想!
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
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
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
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
师:怎样淡化?
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
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
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
……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
课件展示: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
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
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对称分布。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
用提问的方式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
巩固练习: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
点评: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观察,分析大洲分布的规律,较好地掌握了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利用特殊经线纬线穿过大洲和大洋,将大洲的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相结合。利用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探究地球的陆地是否会缺水,如果缺水,该怎样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大洲和大洋 篇10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②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爱我家园的品质。
二、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 导入。: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水球。
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习方法。地球动画和图片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1) 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 2 ) 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 ) 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3、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 5、)“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习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大洲和大洋 篇11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课,我校使用的是中图版的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学习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使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先进的五步教学模式,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工作为指导加强课题教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授地理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计划
本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按学校要求,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竭尽全能,切实可行地开展学法指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1.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地理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准备充分的素材。并积极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3.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并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5.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讲,精炼,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6.加强平时测试,落实好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练习,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对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细化知识点,注意知识点的比较和联系,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取得进步。
7.体现“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处处为学生着想,特别是差生着想,树立他们的信心,帮他们找准人生的坐标和目标,并为之奋斗,让地理教学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更能起到传道的作用。
大洲和大洋 篇12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二、学习者分析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习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习,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学习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评价维度: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本课中应用课件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2、教材处理: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大洲和大洋 篇13
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
【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设计目的:通过识图,要求学生学会读图,读懂图,从图片中获得文字信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题。
八、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