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教案(通用7篇)

《大洲和大洋》教案(通用7篇)


《大洲和大洋》教案(通用7篇)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1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主要用于说明大陆的轮廓和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构成三个南北向的瓣状图形,故称为大陆瓣。图中还点出了这种分布特点,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学建议【地球?水球?】1.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衔接的。不过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2.本章第一幅出现的地图就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这是一幅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图,它可以和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对照判读,本图上虽无大洲大洋名称,但在第一章的图中已出现过大洲名称,可从轮廓上进行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3.对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要突出海陆面积百分比数字的记忆。图中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陆地的印象。观察本图对应与课文中内容对照(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4.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阅读材料的阅读建议。这段阅读材料很精炼地把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空间上看,自中国至世界,不断拓宽;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直至近代,不断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当然尚有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去发现探究。阅读本材料与学习课文不同,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可提供一定地图(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图),让学生去观察。有条件也可请学生就其中一两项内容向大家介绍。对阅读的内容无须作“掌握”的要求。5.对“地球还是水球”阅读图和讨论活动的建议。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水半球和陆半球的读图活动,可联系前面看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并配合看地球仪演示,印证图侧所讲“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划分界线(联系经度与纬度知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确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见参考资料)。【七大洲和四大洋】1.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读图建议。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③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2.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阅读建议。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以东、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图上出现了洲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第一章已出现,此处可让学生说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观察该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的涵义。③观察图的同时,可结合阅读“大洲的命名”逐一从图上了解其轮廓位置,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结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时将各大洲名称与课本最后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进行对照,要求学生会读,并写在笔记本上。3.关于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活动建议。①第一道题是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②第二道题是查阅世界地形图(课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间的关系,如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并结合观察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③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 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亚洲最大(4 400万km2)、大洋洲最小(897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 020万km2)、欧洲次小(1 016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 422.8万km2),南美洲第四(1 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居第五(1 400万km2),约占陆地9.4%,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可让学生观察,由于目前对以上现象尚无合理的解释,故不宜作过多的讨论。④第四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2

  本学期七年级地理为世界区域地理,实质就是地理原理性知识在不同区域内的具体应用。根据区域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策略

  1、起始课,分析教材设置特点,为学生描画“心理地图”,帮助学生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本册教材由三部分组成:1个大洲,5个地区,6个国家。课标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指导。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

  通过介绍教材内容,给学生描画学习区域地理的心理地图,帮助学生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侧重点,对本学期的学习有更好的把握。

  2、培养“学生老师”,让优秀学生作学习榜样和自主学习的`引领者,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区域地理一个月后,关于“地理特征”的学习尝试让学生自己学习,从教材中提炼地理信息。并请优秀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讲授区域地理特征。

  通过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强学习竞争性,提高更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地理特征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读图完成。本册书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如位置图、地形分布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人口分布图、经济统计图表等,因此,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二、学习方法

  1、“阅读学习”法。

  本学期,地理课堂继续应用“阅读学习”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地理教材,从而养成自学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比较学习”法。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间的差异分析对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有更好地把握,因此,运用“比较学习”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特征。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3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课,我校使用的是中图版的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学习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使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先进的五步教学模式,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工作为指导加强课题教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授地理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计划

  本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按学校要求,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竭尽全能,切实可行地开展学法指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1.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地理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准备充分的素材。并积极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3.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并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5.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讲,精炼,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6.加强平时测试,落实好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练习,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对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细化知识点,注意知识点的比较和联系,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取得进步。

  7.体现“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处处为学生着想,特别是差生着想,树立他们的信心,帮他们找准人生的坐标和目标,并为之奋斗,让地理教学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更能起到传道的作用。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4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学科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快乐,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探讨、更新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国家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我们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初步知道我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环保观念,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4章。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主要学习我国的'各种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趋势,还有交通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有培养学生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意识。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内部特征。第七章认识我国的区域,了解我国几个特殊地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等,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地域特征。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5、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5

  新年伊始,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我根据七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课堂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三课建设工作。使每位受教育者做的自己”的“多彩教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核心育人理念,以“多彩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多彩课堂”构建为着力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构建多元的、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发展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与学方式,生成开放的、独具二七标识的“多彩课堂文化”,努力实现“多彩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能够查找出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3、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比较零碎。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四、教学设想

  1.构建“多彩课堂”,发展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与学方式。“多彩课堂”是尊重差异、鼓励特色、释放个性、精彩纷呈的课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1)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彩课堂学习交流活动,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从而推进“多彩课堂”的构建。

  (2)落实新学期第一课进行课程纲要的分享,与课程标准的细化解读、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作业建设。

  3)抓住三个关键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多元评价

  (4)学校要制定特色化的多彩课堂研究建设方案,坚决执行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一学二导三练模式,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5)开展符合地理特色的活动。

  转变课堂气氛,转变学习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法,提高能力。开展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地理手抄报,知识小达人等比赛等活动

  2.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充分利用本学期教室安装的班班通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教师重点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努力提高优秀率,提高中等成绩的比率,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认真备课,完成教案和导学案,坚持每天写授后感、心得体会和教学博客,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

  五、教材分析和教学进度计划

  1.教材分析

  1、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

  2、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突出日本自然灾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经济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东南亚地势变化、地形结构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印度人口的特点。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

  3、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中东地理位置的特点,石油资源,宗教,欧洲西部,欧盟,畜牧业,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生产,文化习俗。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4、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美国移民国家,农业地域专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巴西,民俗。

  5、第十章《极地地区》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科考与环保的重要性等。

  2.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3、教学进度:本学期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2课时,共30课时。

  2、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一周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6

  设计理念: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了解陆地、海洋、大洲、半岛、岛屿、海峡等概念。

  3.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能在世界两半球填充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能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简图。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

  (思想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勇于向未知挑战。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

  教学准备:地球仪、课件、学习提纲、学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分组学习。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引导):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其实更应该叫“水球”,为什么?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然后展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蓝色代表……,绿色代表……,白色是……,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挡住了,但还是能明显地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从海陆的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学生看课件图片回答)陆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看图回答)。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就要靠远行,当然远行需要激情,而支撑激情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展示如下图片,点击文字可出现相关介绍)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到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这里列出的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远行活动,可能有些在当时只是一种贸易往来或者为了其他的目的,但在客观上的确对人类认知世界做出了贡献。当然有些就是纯粹的探险。

  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再放一遍录像,利用暂停键由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提问:你能概括一下它们的概念吗?

  我们先来学习与大洲有关的知识。同学们手中有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份学习提纲,请根据提纲内容进行自学。5分钟后抢答有关问题。

  板书 :七大洲

  1、名称及轮廓

  第一步:(学习提纲第一题) 回答一组抢答题:

  ⑴、说出地球上七大洲的名称?

  ⑵、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

  ⑶、“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⑷、大洋洲怎样得名?

  第二步:利用发给学生的学具(一组空白的大洲的轮廓图),练习识认大洲的轮廓 展开你的想象,描述一下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第三步:教师用空白的七大洲轮廓图和课件让学生来抢答

  过渡 知道了七大洲的轮廓后,我们来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展示课件)

  板书 2、分布及位置

  第一步:提问:(学习提纲第3、4题)

  ⑴、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⑵、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⑶、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⑷、赤道横穿哪两大洲的大陆?

  ⑸、哪些大洲陆地是相连的?找出它们的分界线。并用彩笔描画出来。

  第二步:展示课件,提问:确定各大洲的位置有很多方法,你能试着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说明大洲的位置吗?说说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提示:重要经纬线确定位置;各大洲相关位置确定等

  第三步:小游戏 开火车

  学习提纲第7题

  上传图片:

  规则:

  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选出四位代表。由第一位同学贴大洲名称,第二位同学贴大洲轮廓图,第三位同学贴名称的由来,第四位同学在空白经纬网图上贴出大洲的正确位置。七个小组比赛,第八组同学做评价和小结。

  组织学生自学各大洲之最,角色扮演《来自大洲家族的自白》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有关七大洲的知识,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围绕在大洲周围的大洋的知识。

  板书 :四大洋

  提问:地球表面有哪些大洋?面积谁大谁小?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

  展示课件:四大洋的位置

  活动 贴图 七大洲和四大洋 用实物投影展示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全课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地理方法,形成知识提炼

  归纳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本节课中学会了什么,受到了那些启发?

  思考: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作好预习,你会在下节课找到答案。

  附:学习提纲:

  ⑴、读图和阅读材料,能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名城的由来。准备抢答。

  亚洲:亚细亚洲的简称。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欧洲: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

  美洲: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19xx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后,人们就以运河为界,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

  大洋洲:顾名思义,为大洋中的陆地;澳大利亚意为南方的陆地。

  南极洲: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

  ⑵、根据所给数据和图形,你能否认出它们是哪个大洲?按面积的大小排列出来。

  ⑶、读图回答: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⑷、忆旧推新,回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读图抢答:哪些大洲分布在北半球?哪些大洲分布在南半球?哪些大洲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分布在西半球?怎样确定各大洲的位置?谈一谈你是怎样读出答案的。

  ⑸、游戏:开火车

  上传图片:

  ⑹、活动:见课本31页第三题

  ⑺、地球表面又哪些大洋?面积谁大谁小?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

  ⑻、贴图:七大洲和四大洋 用实物投影展示

《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7

  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

  【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师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设计目的:通过识图,要求学生学会读图,读懂图,从图片中获得文字信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题。

  八、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