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新世界



十四岁的生日,父亲送了我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少年心性,比起衣衣隐晦的文字,更偏向于富有激情的作品。于是那本《百年孤独》被我随手一扔后,我心安理得地阅起了手中韩寒的《杂的文》。

不知何时,我开始对韩寒的杂文有了兴趣,他总不顾外界评议,用讽刺犀利的文字,评论时事论点,而他的观点往往独特鲜明。或许不同于小说,在他的杂文里,我似乎能看见他在字里行间里释放的自我,真实而单纯。印象深刻的是在《可爱的洪水猛兽》里,他直白地说出自己不喜欢冰心,巴金等大师的文笔,便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响。但他就像是孤傲地站在自己的舞台的人,漠视世俗的枷锁,即使台下哗声一片,他也依然坚持自我。他的文字仿佛燃烧了我被深埋在内心的少年热血。

我把他的书推荐给了父亲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却意外地没收获他的赞同。

他说,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韩寒敢于说出他的价值观,是因为他已经足够成熟地认清自己,而你呢?你是真正地认同他的观点,还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所吸引?

我一时愣住说不出话,他又说,即使是阅读,也要有自己的立场,保持清醒,不能一昧跟着作者的思路而放弃了思考。

我开始认真反省,韩寒少时辍学,几番波折当上了赛车手,后因新概念成为了作家。他人生履历的不平凡造就了他的性格,但是换作是我可以吗?我不敢质疑大师虽然我也读不下《繁星春水》,但是在发出观点之前我只有读懂作品才有资格去表达,这是对大师的尊重。而我对韩寒的崇敬,是真的欣赏,还是因为他大胆不羁的文字激起了青春期的叛逆和热血?

我渐渐懂得,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愉悦,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从书中得到反思。那么从书中我又应该得到怎么的升华呢?

我决定继续在书中寻求答案。

后来影响我的是米切尔的《飘》。这部描绘了在南北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让我认识到了女主人公赫斯嘉,并且被她深深吸引。她没有简奥斯丁笔下的简对生活的热爱,没有托尔斯泰叙写的安娜卡列尼娜勇于同旧社会作抗争的激情,没有雨果书中芳汀作为母亲深重而悲惨的责任感,她塑造的赫斯嘉独立而骄傲,执着而勇敢,是那段峥嵘岁月中奔走在时代前线的女战士,奋斗的力量仿佛生生不息。在我初三忙碌与艰辛中,每当我疲惫时,脑中就响起赫斯嘉在结尾的那句:“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

记起一个夜晚我挑灯复习,母亲说夜深了,劝我早睡,我学得投入,便不耐烦地说走开,话一出口我们两个都怔住了,我懊悔自己的失言却不知该如何道歉,母亲眸里的光暗了暗,而后轻轻帮我关上了门,门带出的风旋,吹起了她鬓角的几根白发,都在述说她的苍老。

我又想起了赫斯嘉,她为了保卫生长的庄园,的确付出了拼搏,可以直到最后,她的冷漠却使得她的朋友与家人相继离开。从此角度而言,她更是一个悲剧人物。反观于我,是不是也和她犯了同样的错误?

海子的《枫》里曾改编过一句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我们在多舛的人生道路上,是否总是低头小心脚下的荆棘,而忽略了给了我们力量的阳光。漂泊在险象环生的大海里的帆船,若是没有指引方向的灯塔,又怎能到达海港?当我们总是抱怨生活里的黑暗与不公,是否遗忘了隐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而那些点滴,洽是我们行走的动力。

我开始明白,读书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从中你或许收货的,是胡兰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宁静,也可能是泰戈尔“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的随遇而安。素笺三千,每一本书能给你的感悟都不同,关键是你如何去理解与思考。读书,就是透过另一双眼,打开新世界。

文字的魅力大致就在与它传承着人与人的思想,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旧时光的人会老去,承载着智慧精华的书却笃定在时代的转折点,岁月峥嵘,却淡泊不了它散发的光芒。

书籍铸就了世界的巨人,每个人都在攀爬巨人的肩膀,我却不甘心在巨人的肩膀上当一个人小矮人。青春漫长有时也匆匆,我安于书中的世界,却不会止步不前。

正如那本被我尘封的《百年孤独》所言:“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读书就是这样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而我已经有了前行的理由。

此刻,夕阳正好,我手边有一本书。

那么你呢?